瑞刷iphone版(苹果手机瑞刷下载)V4.3.0官方版
广元水利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长江水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魏山忠主持会议并讲话。 第一,要深刻认识“四风”的危害。
准确把握基本要求,紧紧围绕民主生活会的主题,认真查摆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明确整改方向。 “减负”是个老问题,是教育的顽疾、痼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根治,是因为其成因复杂。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第二,听取和审议全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汇报,加强作风建设情况监督检査。
三是学讲话,武装头脑。全省机关党的工作要明确责任,建立自上而下、运转高效的责任体系;要推动落实,健全完善机关党建工作推进机制;要强化问责,切实做到机关党的工作做到哪里,督促检查就跟进到哪里、追究问责就落实到哪里。
彭纯强调,要高度重视,强化脱贫攻坚组织保证。
1月25日,中央国家机关纪工委组织召开中央国家机关第三十次党的纪检工作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17年工作,部署2018年任务。
要研究精准扶贫政策,提高创新扶贫方式和实效,明确扶贫捐赠使用范围和相关标准,借鉴同业扶贫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升交行扶贫工作水平。
重要会议会前发放《会议纪律》提示单,会场外设置“请勿大声喧哗”标识,会议期间安排督查人员督查会场会风会纪情况,并将关于纪律作风的提示和暗访拍摄的视频短片在机关办公大楼一楼大厅屏幕上滚动播放…… 对于此次全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市委办公室工作人员感触更深。
提升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创新力,关键是要做到四点:一是要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全体部领导,部机关司局、驻部纪检组全体公务员,派出机构、京外直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在京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部直属机关党委委员、纪委委员等参加会议。
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首要职责,也是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党的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安福 刘伟平强调,院机关党员干部要带头增强“四个意识”,服务好全院早日实现“四个率先”目标。
机关党委委员徐明做2017年度机关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徐明强调2018年要做好以下机关党建工作: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二是夯实思想理论基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三是全面加强组织建设,切实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四是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五是持续推进纪律建设,严肃监督执纪问责,打造良好政治生态;六是以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始终,不断提升机关党建科学化水平。互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历来要求坚持的重要的政治规矩。
瑞刷iphone版(苹果手机瑞刷下载)V4.3.0官方版
演讲人:张中宇 演讲地点:重庆师范大学 演讲时间:2016年5月
《诗经》之《七月》
《诗经》之《鸿雁》
●从《诗经》选诗经周初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诗经》无疑经过了历代多次编集的不断积累才最终成书,但孔子很可能是《诗经》最后的编定、校定者。
●周代诗人们对历史进步的高度敏感,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非分明的价值判断,从先进的文化层面,夯实了西周和东周共延续近800年的基业。
●“风雅”即《诗经》中风诗、雅诗融入广阔社会、民间,并提升其文化内涵的现实主义传统。“风雅”成为唐代诗人的主要标准,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都在他们的诗篇或诗论中,推崇源自《诗经》的“风雅”“比兴”。
《诗经》的编订问题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孔子做了两项与《诗三百》编订相关的关键工作。第一项是“去其重”,即在3000余篇诗中,去除重复,校订错讹,编成了一个文献意义上的“善本”。第二项是“取可施于礼义”,即进行选择,也就是说,《诗三百》是以儒家理想作为编辑标准进而形成的新的“精选本”,与孔子所依据的此前的各种文本,具有根本的不同。司马迁显然认定《诗三百》是孔子依据流传的大量文献重新“编定”,而非仅进行文献整理。东汉班固、王充,唐代陆德明,宋代欧阳修、程颢、王应麟,元代马端临,明代顾炎武等,均沿袭司马迁说。司马迁、班固、王充等,都是时间距孔子最近的汉代著名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可以依据更多、更可靠的调查和取证,来做出史学或诗学的理性判断。
学术界一般认为唐代孔颖达主持编撰的《五经正义》,其中最早对司马迁“删诗说”表示怀疑,认为先秦典籍中,所引《诗三百》以外“逸诗”数量相当有限,由此推测当时不可能存有3000余篇诗供孔子删选。南宋郑樵、朱熹也不相信“孔子删诗”。但这些“有限的怀疑”,并没有动摇时间更早的司马迁以来的基本判断。转折点在清代,朱彝尊、赵翼、崔述、魏源、方玉润等均否定孔子“删诗”说。由于否定者众,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论题的方向,也相当程度上影响到现当代学者。这里需要指出,清代对“删诗”说人多势众的否定,有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就是在清朝文字狱的重压之下,学者无不噤若寒蝉,唯有回头翻检古籍,寻求发展空间。随着时间的流逝,证据的模糊,这就为疑古思潮留下了巨大空间。但章太炎、郭沫若、郑振铎均坚定支持孔子“删诗”说。郑振铎在《文学大纲》中指出:“如无一个删选编定的有力的人出来,则《诗经》中的诗决难完整地流传至汉。这有力的删选编定者是谁呢?当然以是‘孔子’的一说,为最可靠,因为如非孔子,则决无吸取大多数的传习者以传诵这一种编定本的《诗经》的威权。”郑振铎这一段论述很值得注意,因为怀疑、否定孔子“删诗”说的一个显著缺陷,就是无法找到孔子以外可以编定《诗经》的人,《诗经》的编定于是成为“无主公案”,这正是疑古主义必然要走向的陷阱。和近、现代学者大多沿袭清代学者的疑古思潮不同,当代学者显然更为自信,对传统文化则更多尊重和接受,支持删诗说的学者更多。初步统计,近40年数十位学者发表的专题论文,近四分之三支持孔子“删诗”说,且这些论文多发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哲》等重要期刊上,反对“删诗”说的论文基本上不见于重要专业期刊。从2012年到2015年共四年间,支持孔子“删诗”说的专题论文15篇,反对孔子“删诗”说的论文仅1篇。这个比例是很有说服力的,表明支持孔子“删诗”不断有新材料、新证据发现,而反对孔子“删诗”说很难发现新材料、新证据,只是在概念上重复一些质疑。近四分之三的巨大比例,意味着有必要反思清代以来的相关结论。
尤其是,司马迁“删诗”说描述了一个关键史实:从孔子逾战国至汉武帝时期——距离真相最近的400余年间,包括战国时期墨、道、法诸家,当时社会均对儒家编定《诗三百》无异议,否则司马迁及班固、王充等,不可能不从历史的角度记载相关争议。“判案”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谁距离“现场”更近,谁的证据就更可靠。在《诗经》编定这一个争议中,距离“现场”最近的,无疑是墨子、司马迁、班固等,司马迁、班固还是公认的“良史”。表示怀疑的唐代的孔颖达,距离“现场”已经超过1000年,距离司马迁也有700余年,更不用说清代学者距离“现场”已经超过2000年。当代否定“删诗”说的学者多引《左传》中的“季札观乐”这条材料,来说明在孔子年幼的时候,已经形成了规模差不多的《诗经》选本。可是,汉代专治史学的司马迁、班固,不可能不精研《左传》,像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为何不采用这条材料?撇开这条材料的真伪不说,它无论如何也无法证明在孔子年幼时存在一个可以称之为“诗三百”的选本:这条约700字的“观乐”材料,连“诗”这个字都没有出现!正是考虑到司马迁、班固治史学的严肃性,以及他们更接近相关事实等因素,“删诗”说不宜轻易否定。当然,在孔子“删诗”之前,还经过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相关的阶段性“整理”,孔子应该是在前人“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最终的编定、校定。即《诗经》的编纂,还是一个融合了群体智慧的综合性工作。
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